吴争想得很美。
可吴争没有听到陈胜应是。
听到的是,“大人,来了!”
吴争连忙回头,顺着陈胜的目光望去,平岗山的山梁上出现了一排黑影。
然后是两排、三排……直至数不清。
吴争大惊,三界已经是一千骑兵,这支敌军从哪来的?
难道敌军已经突破钱塘江防线?
难道方国安真的投敌了?
可战场不容吴争思考,平岗山不高,敌军从山梁冲下,最多是一柱香的时间。
吴争急速下令,全军按既定方案隐蔽。
明军埋伏之处,是平岗山山脚的一块农田。
空旷而平整。
农田后面是老槐村,这是个小村庄,二百多口人。
三天前,吴争率军到达时,已经疏散掉了。
村庄来回走动的十几个村姑、老汉,是吴争抽调了十几人假扮的。
可为何吴争不将埋伏点设在村庄,而非要设在空旷的农田呢?
那是吴争看到农田中参差不齐的稻草垛时,灵机一动决定的。
此时的稻草是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资。
它可以生火。
炭,许多人家都用不起,就算用得起,那有不要钱的替代品,自然不会错过。
所以,当百姓割完稻,打下谷子,就会把稻草堆放在田里。
垒成一座圆柱型,来好笑,这半个时辰,双方没有一个人被射中。
半个时辰之后,鞑子箭壶空了。
可明军带来的箭矢,那可是用车拉的,想射多少就多少,除非弓箭手疲惫,拉不动弓了。
可这现象不存在,每个明军开三弓之后,就轮换着休息,怎么可能累?
鞑子等不及了,他们明白不迅速击溃面前这支明军,那么明军的援兵就会赶到,这毕竟是敌人腹地嘛。
在这种心理下,鞑子开始组织全军冲锋。
他们带有盾,小圆盾,无法遮掩四肢,但可遮掩要害处。
鞑子主将已经判断出对面明军的人数不多,那么凭借己方的人数优势,以命换命,完全可以突破对方的阻击。